舰船强化与排阵的核心在于系统强化、技术值分配及站位逻辑。强化优先级需根据舰船定位决定,输出型舰船优先强化武器系统,装甲型舰船侧重护甲与抗性提升,动力系统强化性价比偏低,仅在其他系统强化完成后考虑。技术值通过击败敌人、完成任务或开箱获取,每级提供1点技术值,需合理分配到关键子系统。武器调校需消耗技术,存在保底机制,建议优先用于主力输出舰的主武器系统。
舰船排阵遵循自动站位规则,护卫舰与驱逐舰通常位于前排,巡洋舰居中,航母等大型舰船处于后排。战斗序列决定攻击优先级,需通过混编肉盾型舰船保护高价值单位。例如红宝石离子炮型护卫舰适合前排输出,ST59战巡可作为前排承伤核心,永恒风暴级战巡则适合中排提供火力支援。编队时需注意舰队整体移速受最慢舰船限制,高速与低速舰船应分编不同舰队。
阵容搭配需覆盖五种功能类型:输出、防御、修复、防空与载机。平衡编组是基础原则,8艘奇美拉巡洋舰搭配8艘卡利斯托巡洋舰构成主力框架,剩余指挥值根据敌方配置补充防空或输出单位。维修舰仅在特定场景编入,中后期治疗量效益有限。载机型舰船需配套防空单位,太阳鲸航母应搭配大矛级战巡组成重甲队,CV3000更适合机动编队。
实战中需动态调整策略,通过增援指令灵活调配高人口舰船。前线基地预置母舰待命,交战时快速增援;撤退时需工程舰护送低速单位避免暴露基地坐标。克制关系影响显著,能量武器对抗装甲单位更有效,需针对性配置刺水母、斗牛级等穿透型舰船。高能辐射区等特殊环境限制舰船类型,需提前规划备用编队。
资源管理是持续强化的基础,工程舰采集效率直接决定发展速度。721型仓储舰需优先点满仓储与动力技术,矿船编队应独立于战斗舰队。技术储备通过日常联络站购买与活动积累,武器调校材料需长期规划。建造队列安排在安全时段,避免战损导致资源链断裂。